中国青年网湖州9月10日电 (通讯员 陶杰炳 张珏)连日来,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赴湖州农村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,从“两山”理论发源地安吉出发,沿着德清、长兴、南浔一路向前,探寻“山乡巨变”的鲜活样板,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,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。
走村串户访变化

走村串户访变化小分队走村串户,倾听村民的心声和建议。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珏 摄
身着红色T恤,手捧笔记本或相机,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,实地走访解了当地的发展现状,用镜头记录了村容村貌的新变化。
此次农村调研的第一站,是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的鲁家村。村庄干净整洁,花团锦簇,远处山上茂密的森林泛出浓浓绿意,一条新修的公路沿着低丘缓坡穿村而过,一幢幢二层楼房整齐分布在村路两旁。村头,一辆名为“阿鲁阿家”号观光小火车,更是让队员们眼前一亮。
“别看这火车小,功劳可不小,它可是鲁家村美丽富足的新名片!”工作人员告诉大家,正式这辆观光小火车,巧妙串起了18个休闲农场。
也正是这辆小火车,让鲁家村从曾经一穷二白的小山村,摇身成为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创富明星村。
6年前,鲁家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。这里没有古迹,没有名人,又穷又脏。村内的年轻人都背着行囊,离开家乡去城市不想归家。
“如今,形成了大发转,不仅村里的人不想离开,来旅游的人也多了。”村民姚女士说,鲁家村能有今天的成绩,得益于其开创的“公司+村+家庭农场”模式。
“我们利用本村的4000多亩低丘缓坡,建设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,用小火车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景观带,再通过社会招商吸引外部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资运营,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村主任裘丽琴介绍道。
据统计, 2016年底,该村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32850元,村集体总资产超过1亿元。
田间地头搞调研

小分队走进桑园 ,亲身体验蚕农采桑叶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陶杰炳摄
鲁家村的蜕变,只是湖州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。
调研期间,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还分别走访了余村、含山村、下渚湖村等10多个乡村。置身其中,如此般的美景随处可见,让人流连忘返。
其中,南浔善琏镇,打造魅力宜居水乡,激活“湖笔小镇”的美丽因子,让传统工艺再放光彩,实现了“可游、可憩、可赏”的功能定位。
德清二都镇,做活‘防风古国’文化,打造风情小镇,建设了防风广场、二都老街等一系列景观,引得游客慕名而来。
……
开门就是景,到处是花园。这便是湖州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。那么,湖州又是如何做到的呢?队员们在感叹乡村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,更关注变化背后的“湖州范本”。
为此,他们们深入田间地头,走访基层干部,听取了村民的心声,通过采访、问卷调查等形式,就乡村建设满意度、大学生返乡创业等情况展开调研。
湖州的乡村振兴,是一条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。目前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带动的“生态+文化”模式、以洋家乐带动的“洋式+中式”模式、以旅游景区带动的“景区+农家”模式、以休闲农庄带动的“农庄+游购”模式的“四大模式”发展格局。
“基于绿水青山,源于艺术情怀,兴于市场青睐,成于政府引导。”湖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,之所以能取得丰硕成果,既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因素,也离不开自身发展的结果。
而这,更与湖州多年来始终坚持以“两山”理论为统领,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在他看来,乡村振兴就是要激活农村资源,围绕“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”下功夫,从“形”、“魂”、“人”三方面聚焦发力,真正做到让乡村美起来,让农民富起来,让乡愁留下来。”
携手筑梦助振兴

小分队体验湖笔传统工艺,助力乡村文化传承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张燕 摄
用脚步丈量乡村变化,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。
在做好走访调研的同时,队员们还结合自己所学和特长,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。
期间,队员们先后走进当地工厂企业,宣讲红船精神,寻访工匠精神,挖掘湖笔传统技艺,解码蚕桑丝绸文化,助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。
同时,队员们还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耕劳作,传承农耕文明,守护美丽乡愁,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,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“景更美了,路更宽了,游客更多了,现代化气息更浓了,老百姓得钱包更鼓了,如今的乡村,到处充满生机活力。”每到一处,土生土长的湖州人刘张燕,在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,不禁伸出大拇指点赞。
几天下来,队员们走访乡村建设一线干部群众157人,开展红船精神宣讲进农村、进景区活动21次,发放宣传资料200多份,收集意见建议193条。
“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战略,大学生当有所为,应有所为。”队员们纷纷表示,暑期实践是新征程的开始,在今后的学习中,将继续响应国家“乡村振兴”战略,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,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,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。

小分队自制标语,宣传乡村振兴战略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陶杰炳 摄